何勇海
如今,“先看測評后購物”成為不少消費者的習慣動作。江蘇陳女士在觀看一名擁有200萬粉絲的測評博主的視頻后,購買了一條連衣裙,沒想到,實物與視頻嚴重不符。近年來,一些本該幫助消費者“避坑”的測評演變成消費陷阱,有的博主假測評真帶貨,用絕對性用詞過度宣傳。(見12月6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)
在電商平臺上,商品琳瑯滿目,營銷策略極具迷惑性,很多消費者深感無所適從。在此背景下,本意幫助消費者“避坑”的“第三方測評”博主及其視頻越來越受歡迎。在該類視頻初興時,一批能提供實證數(shù)據(jù)、進行科學測評的賬號,確實可以讓消費者快速比對產(chǎn)品優(yōu)劣,做出選購決策。然而,隨著此類視頻的吸粉能力提升,越來越多博主加入測評行列搶占市場先機,于是開始“野蠻生長”,缺乏資質、測評標準過低、假測評真帶貨、收錢抹黑其他企業(yè)等現(xiàn)象令人對“第三方測評”漸漸失去信任。
無論是測評與實物嚴重不符,還是用絕對性用詞過度宣傳,以及假測評真帶貨,都涉嫌以虛假測評誤導消費者,尤其是以測評之名行推銷之實,更涉嫌虛假宣傳。這類行為可能已經(jīng)涉嫌違反廣告法、反不正當競爭法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。如,廣告法中明確規(guī)定“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,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”。
虛假的“第三方測評”也會侵害一些生產(chǎn)者和經(jīng)營者的合法權益,擾亂健康的市場秩序。比如,不久前,江蘇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:某公司在沒有科學依據(jù)之下,在社交媒體發(fā)布測評文章,對不同品牌的8款防曬衣進行對比。法院認為,被告公司測評文章中標示的數(shù)據(jù)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,易誤導公眾、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,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。
因此,我們需要給“第三方測評”來一場測評和打假。相關平臺要對測評博主資質進行嚴格審核,構建一套有效的管控機制。比如,完善認證和準入管理機制,健全測評內容審核把關機制、投訴應急處理流程,充分利用數(shù)字技術對“第三方測評”內容進行實時監(jiān)測。監(jiān)管部門則應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(guī)的測評從業(yè)者予以嚴厲打擊,打造公平、有序的市場秩序,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。此外,針對虛假測評,明確平臺方的連帶法律責任,倒逼平臺有所作為。測評博主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堅持內容的真實、客觀、準確,對商業(yè)性廣告內容應采取明示措施提醒消費者,堅決拒絕商業(yè)性拉踩和詆毀行為。
只有不斷提高“第三方測評”的真實性,才能經(jīng)得起全社會的“測評”和審視。一個本該成為消費者好幫手的新賽道,千萬別滑向公眾“怕什么來什么”的深淵。
編輯:林楠特